English

孩子的心理健康取决于什么

——再访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
2001-01-23 来源:生活时报 依然 主持 我有话说

本期嘉宾简介

王东华教育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。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。先后任教于华东交通大学、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及湖北省青年心理研究所、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。《发现母亲》一书作者,《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》一书主编。

王东华:这个问题的确应该引起当代人的关注。早在1987年,“夏斐事件”就曾引起人们很大的震动,遗憾的是大家只是就现象论现象,而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。因此我曾在书中这样写道:“这些年父母逼迫、摧残孩子的事件屡见报端,但用不了多长时间,报道子女虐待双亲的事件将会大大增加,这是一对互为表里、互为因果的矛盾。在孩子没有力量时,双亲可以在他们身上强加自己的意志,但孩子长大后,则会加倍报复。现在母亲们大多晚婚晚育,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时,母亲也进入更年期,这种冲突将更趋激烈。随着独生子女这一代人的长大,这一问题将进一步在整个社会全面暴露和展开……”从去年浙江省金华四中学生徐力的杀母案中可以看出,这种可怕的后果已经开始出现。

王东华:虽然多子女时代我们的亲子关系就已经有了问题,而独生子女时代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了。由于独生子女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,再加上有些母亲不谙孩子的心理,她们的过分关注更加重了孩子的精神心理负担。我们的母亲们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,而孩子心头的包袱比母亲的还要沉。母亲背“包袱”是自觉自愿的,而孩子背“包袱”却是被迫的。

王东华:的确如此。虽然现在心理咨询、心理诊所、心理治疗等等已日益普及,但我认为这些还远远不够。对心理疾病也应防患于未然,正如高明的中医讲的是治“未病”而不是“已病”。对心理疾病也应防患于未然。

王东华:我认为一个人心理疾病的病因大多是在童年种下的。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非常大,这一点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可以充分看出。“问题孩子”都是“问题家庭”的产物。我的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都曾有过寄养的经历,这种经历都曾让我们成为“问题孩子”,甚至到今天有些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。

为什么现代人的心理问题这么多,除了激烈竞争等社会因素之外,还在于他们童年时代的问题太多了。如果这些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,那么当这些人做了父母时,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又将给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更大的伤害。

王东华:是的。西方有一句格言是“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”。针对心理健康来说,则是“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家庭”;而对于孩子来说,他们的心理健康更多地取决于家庭。如果父母的心理很健康,孩子的心理一般不会有什么大问题,孩子心理不健康大多是父、母亲心理不健康的一种折射。虽说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,但家庭因素的重要影响更不容忽视。

王东华:我刚主编出版了一本书,题目是《我们是这样教育孩子的——9位中国杰出父母的成功经验》。这些杰出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当孩子刚刚出现问题时,他们就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症结所在。例如书中的周弘把聋哑女儿培养成全国十佳少年后,面对鲜花和掌声,女儿曾一度“飘”了起来。这位父亲马上意识到,问题虽出在孩子身上,但根子却在自己,于是他立即进行调整,防患于未然。再如书中的陈春江夫妇,当他们送女儿到美国读大学之后,三个月就写去了25封家书,有效地帮助孩子适应异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……这样的例子在书中不胜枚举。

王东华给父母们的忠告:

世上没有不是的孩子,只有不是的父母;没有教不好的孩子,只有不会教的父母;超常儿童出自善学父母之手,问题孩子则是问题父母的产物。面对孩子,我们自己首先要学会做人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